来自清华法学院一线的网络教学体会
实事求是:在线教学第一周的体会
陈新宇 | 文
作者系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教学优秀奖等教学奖项,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专家组成员。
法学学术前沿首发!
特殊时期,敝校“延期开学,如期开课”,按照教学计划,从2月17日开始网上授课。一周已过,在此如史直书,记下个人的教学体验和感想,“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本学期我上三门课,分别是本科生的法律职业伦理(86人)、法律基础(130人)和研究生的法律职业伦理(137人),皆属于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
在授课平台方面,我最初选择是雨课堂,最直接的原因是学校力推。但2020年2月3日校长在全校师生同上一堂课的讲话直播时这个平台曾经掉线来看,其表现不能让人满意。伴随相关的网上培训,我在2月9日晚上8:45-9:56进行了3门课的网上测试(每门10-15分钟),整体感觉是视频有明显卡顿、音频则比较流畅。事后回想,一个是时间上并非上课的高峰时期,一个是人数上参与测试的同学数量有限(分别是39、71和13人),因此这种测试对于教师熟悉授课平台的操作工具有帮助,对于平台自身承受能力的检验则并不充分。但举轻以明重,在相对宽松的情况下视频都会卡顿,对正式开课显然不是好的信号。从陆续参与测试的同事们反馈来看,该现象比较普遍。校方在听到教师们反馈后,做了两手准备并建议合并使用,一个是获得腾讯会议、ZOOM、会畅等视频会议平台的支持,提供优先技术保障。我安装了腾讯会议,并在2月10日与助教们进行了测试。另一个是改造雨课堂,其结果就是2月14日晚推出本校师生专用的荷塘雨课堂,因为和雨课堂的服务器不同,它需要关注新的公众号,安装新的插件。我在2月15日上午完成荷塘雨课堂的新设置。
就我个人而言,我欣赏“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简约主义,出于对学校的信任,同时考虑到大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雨课堂的弹幕功能可以满足一定程度的交流,我决定仍然使用荷塘雨课堂,腾讯会议只是作为后备。
其他准备工作方面,值得记录的主要有3点:1、微信群问题。助教曾询问我是否需要建立微信群,我考虑到荷塘雨课堂和以前的网络学堂已经有公告的功能,似乎没有叠床架屋的需要,如果每门课都要建立微信群,对于师生而言皆是加负,所以答复先不用(实践证明我错了)。2、旁听问题。我的法律基础课的课容量是130人,但等候名单(waiting list)还有99位同学,他们需要等待正式名单中有人退课才可以按照等候次序补选进来,因此其中一些同学通过邮件等方式向我提出旁听的申请。这种好学精神当然值得鼓励,但考虑到平台仍不稳定,如果再增加人数可能会影响效果,所以只能遗憾答复情况特殊暂时无法满足。3、课件问题。在上课前我将课件发给了助教们,一方面请他们批评指正,一方面备不时之需(实践证明很有用)。
2月20日周四我正式开课,一如既往,西服领带。这种上课着装是我个人的传统习惯,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对于自身,可以有心理暗示,提升精神气;对于学生,着装正式可以让其感受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专业,符合法律的职业性(professionalism)。有时候也会自我调侃,“水平不够,衣服来凑”。
理想常青,现实却总是灰色的。第一门课本科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在开启操作后,荷塘雨课堂的网络视频马上出现卡顿甚至一度黑屏现象,即便有过心理准备和预备方案,但“‘幸福’来敲门”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心中不免羊驼奔腾。先与助教和同学们取得联系,助教给力,同学热心,在他们襄助下,火速建立微信群,发布通知,请大家转换至腾讯会议。这时发现我的腾讯会议软件安装在手机上,而它的课件播放则需要通过电脑,在荷塘雨课堂的界面还在不时盘旋、阴晴圆缺的情况下,当机立断的方案只能是我用手机的腾讯会议视频来讲课,助教用我事先发给的课件配合我的讲课进度在其电脑上向大家播放。一波人仰马翻,一度手足无措,一番急中生智,不知不觉,额头出汗,终于可以言归正传,开始讲课。效果如何,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求无愧于心。
有了经验教训,不敢大意,在第二门课上课前,利用课堂间隙,请助教先建立微信群,做好使用腾讯会议的准备。无独有偶,荷塘雨课堂再次失灵,“前度刘郎今又来”,只能依样画葫芦,再次启动第二方案,此番整体感觉略为好些。不知不觉,一个上午,凡两门课,四个课时,悄然而过,嗓子有些沙哑,手机正在发烫。
下午为晚上的法律基础课程继续备课,虽然这门课我已经上了十多个年头,但这次想结合当前局势进行讲授,将课程主题定为“战疫:特殊时期/状态的中国法治”,因此基本是一门新课,需要准备的内容很多。同时告知助教上午经历,请他协助建群和预约好腾讯会议。期间收到一位学生邮件,告知身在国外,因为时差关系,上课时正好是凌晨三点,问询可否看录屏回放,回信告知上午情况和可能会使用腾讯会议(腾讯会议没有保留音像功能)。
晚上开课,从常理上看,因为比白天的课少,网络要更通畅些。但荷塘雨课堂的视频仍然卡顿,有的学生提议转用腾讯会议,我想起下午学生的邮件,决定先试试关闭视频,只用语音授课,如果不行的话再转换平台。这次幸运,学生反映声音流畅,得以比较顺利完课。
一天授课下来,有三点感触:
首先,实践是检验新事物的核心标准。从个人体验上看,荷塘雨课堂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即便作为雨课堂升级改良的版本,其在保障课堂直播流畅度这个关键问题上,仍然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在线教学,教师负责课程内容,平台负责技术保障,借用一句广告词,“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形式固然重要,形式主义则不可取,因此在技术没有继续改进的情况下,目前对其宣传不应该过度拔高。
其次,双平台(雨课堂+腾讯会议或者其他)并用利弊兼具。其好处是保障开课的安全性(一个不行一个可以顶上),也有观点认为可以同时利用两种平台的各自优势。但弊端是给师生们增加了负担,仅从设备方面看,对于教师来说,起码需要两台电脑,装上两种平台软件,电脑最好都配有视频功能,对于学生来说,根据不同教师的要求,可能需要安装两种以上的软件。在教师具有不同年龄结构、师生身居不同地域、技术条件不均衡的情况下,需要考虑一个何种标准合适的问题。个人的看法是,不应该考虑简单多数而是需要采取最低程度原则。举一个例子,如果同时使用雨课堂和腾讯会议,需要“老师先二维码登录雨课堂,然后打开腾讯会议,开启快速会议,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将邀请码发给同学,大家进入会议后,先开启屏幕共享,再开启雨课堂授课”,操作或许可以熟能生巧,但诸如此类在不同平台、电脑手机之间的往返流盼对于授课者与听课者的专注度乃至教学效果而言,让人心存疑虑。
最后,要感谢晓航、子玉、增华、逸尘、志航、宏基、文潇、志恒和一些目前尚记不住姓名的学棣,他们作为助教、助研和听课的同学,以负责的精神、耐心的态度、扎实的专业,给予了我很多支持、帮助与启发。凡此种种,铭感于心。
在线教学对于很多人都是新尝试,我赞成校长“越是面临困难与挑战,我们越要保持定力”的观点,个人拙见是,我们应该秉持这样一种态度: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图片取自2月20晚法律基础上课前测试视频时一位同学的截屏,字幕是学生们的弹幕)